刚才看到一篇文章,写周杰伦的《菊花台》,觉得很不错。就贴过来了,应该不算灌水吧??就这样了。
早打算写周杰伦了,可像这种重量级的人物,一定要多酝酿酝酿然后在一个偶然时间里写下来,才可能出精品,太刻意了反会事与愿违。还有陶喆、黄霑、罗大佑、王斐、毛阿敏、李谷一、林夕、方文山等等这样的人,都得好好酝酿一段时间了。不太熟的反而好写…………
下边来看文章:
《中国教育报》2008年4月27日第4版
周杰伦给中学生带来什么?中学生为什么如此热捧他?
下面以周杰伦歌曲中有代表性的《菊花台》为例,试作粗浅的探讨。
《菊花台》乐曲轻缓、柔和,飘逸着一缕淡淡如烟似雾的忧伤,这与青少年明明“不知愁”却偏爱“强说愁”的心态相契合。周杰伦歌曲的音乐,不似爵士乐那样苍凉而激烈,也不像摇滚乐那么繁复而狂躁,它流露着我们古老民族特有的含蓄、典丽、雅致。中学生们喜欢它,体现了当代青少年经历了浮躁后对恬淡的接纳;中学生们追捧它,体现着当代青少年对民族文化心理的认同与皈依。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的认同感和皈依感,是与生俱来的,流淌在血液中的,而《菊花台》等乐曲的贡献,就在于把它点击了,将它激活了!
更值得一提的是周杰伦歌曲的歌词,既典雅隽永,又通俗易懂,浅吟低唱,我们可以隐隐寻见它与经典诗词的血脉联系。仍以《菊花台》为例:“你的泪光,柔弱中带伤,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。夜太漫长,凝结成了霜,是谁在阁楼上冷冷地绝望。雨轻轻弹,朱红色的窗……梦在远方,化成一缕香……”读到这些,我们眼前或浮现、或流动、或叠印出这样的一幅幅画面:雁字回时,霜天晓角。夜阑珊,月如钩,柳风斜,满庭堆落花。在那雕栏玉砌的西楼,荧荧残灯斜照里,槛菊愁烟兰泣露。玉阶空伫立,有人楼上愁。思悠悠,恨悠悠,肠已断,泪难收。良久,风移影动,冷雨敲窗,凭栏远眺,关河路绝,云山万重,寸心千里,断鸿声远天长暮!真是:一春幽事有谁知?东风冷,香远茜裙归。(以上画面的叙写,均用古典诗词之名句连缀而成)
镜头切换,闪回现实,“天涯地角有穷时,只有相思无尽处”之悲怨蓦然掠上心头,并久久萦绕。
这些歌词,非常巧妙地把唐诗宋词中的经典意象融进字里行间。徜徉在这样的歌曲营造的意境里,一抬眼,一举手,都会观赏、触摸到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奇珍异宝。这些词句,不是一夜疯长的蕈子,而是参天林木上抽出的嫩芽;这些词句,不是天外秘送的怪胎,而是千年古莲上绽放的新葩!
人们喜爱新异的词句,但不喜欢那完全陌生而又毫不相干的东西,唯有那似曾相识而又蕴蓄难料的变化事物,最能勾起读者、听众的绵绵情思、频频回望。周杰伦的歌曲有这样的功效,并在中学生与古典诗词之间搭起了一座桥!
当然,谈到周杰伦给中学生带来什么之时,不能避开我们校园的文化背景。在我们的生存空间,很少有什么好听、可传唱的校园歌曲,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但青少年总不能不歌唱吧?要唱,唱什么呢?青少年既不能老是唱“让我们荡起双桨”、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”;也不能硬闯进大龄痴男怨女的领地,去嘶喊“有没有人能告诉你,我很爱你”,去痛心疾首地表白“那一夜我伤害了你”……在这个少年成长的特殊时间段,周杰伦的歌曲就如久旱的甘霖,悄悄地洒进了校园,渗进了中学生干渴的心田。恰似雪中送炭,周杰伦给中学生带来了精神食粮,让他们在紧张学习的间隙,有了激情宣泄的渠道,有了心灵栖息的港湾。
周杰伦带来这么多礼物,怪不得中学生如此热捧他!